秦岭巴山峰峦叠翠,山光水影间,一幅幅生态和美的“高颜值”画卷在天汉大地铺展开来。如诗如画的景色背后是汉中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行动,更是打造绿色汉中、生态汉中的战略选择。
【资料图】
统筹推进系统治理 切实保障水环境质量
2022年是汉中市生态环境工作成绩斐然的一年,水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
加强重点流域治理。印发了《汉中市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补偿实施方案》,持续强化巡河排查和预警监测,严格稻渔综合种养水质监管,切实保障水环境安全。
加快涉水项目建设。宁强嘉陵江干流、留坝北栈河等7个流域治理项目基本完工,嘉陵江3个特征污染物水质自动监测站已建成投运,宗营等10座镇级污水处理厂及雨污分流建设有序推进,持续推动118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出台《关于推进汉中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意见》,石门水库和长林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通过省政府批准设立,水源地建成通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率达90%以上。
科学施策精准治理 持续提升空气质量
精准分析研判。实行全时段大气污染动态成因跟踪分析,及时发布预警和指令,防范污染天气发生。编制《汉中市大气环境质量达标规划》,完善《汉中市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修订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责任清单》《大气污染防治考核奖惩办法》,坚持部门联控、市县联动,持续开展现场督导巡查。
紧盯重点领域。严格“禁燃区”管控,推行清洁能源替代,减少燃煤污染。加大扬尘治理力度。
禁燃上实现网格化监管机制,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以上,该市森林覆盖率提高至63.81%,守好了绿色生态本底。
坚守执法底线。加大涉气重点企业执法监管和涉气污染问题查处力度,累计出动检查人员2.3万人次,检查涉气企业5000余家次、施工工地4300余家次、餐饮商户1.2万家次、加油站630余次,夯实了各级治霾工作责任。
有效防治土壤污染 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
加强重点监管单位管理。制定全市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将29家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名录管理,深化企业土壤污染隐患排查,督促企业按照法律要求编制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方案,开展自行监测,并公示监测结果。
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建立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台账,及时将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的地块纳入全国土壤环境信息平台。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71块完成调查,为保障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打下基础。
强化涉重金属污染防控。建立完善全口径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清单,将铅锌冶炼等六大重点行业企业纳入清单管理。从严审批新、改、扩建涉重金属项目,严格落实环评审批 “等量替换”政策,降低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强度。
强化环境督察执法 坚决保障生态安全
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深入开展专项执法检查17次,立案处罚164起,罚款824.98万元。实施按日连续处罚1件,查封、扣押6件、限产停产案件4件。环境信访投诉办结率100%。加强尾矿库监管,建立问题清单,及时实施治理,消除污染隐患。
不断提升环境应急能力。狠抓源头预防和过程管控,持续开展嘉陵江流域“南阳实践”应急预案成果运用,不断提升环境监管水平。编制印发各类应急预案,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扎实开展重点领域环境隐患排查整治,建成2座电离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及洋县、留坝应急物资储备库,严格做好医疗废物废水安全处置工作,全市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率100%。
持续优化监管服务 生态底色愈发靓丽
2022年以来,全市实施告知承诺制审批环评文件9个,涉及总投资48835.91万元。将今年全市429个重点建设项目纳入环评审批服务台账,提供“环评审批服务单”。在全省率先完成排污许可“双百”质量核查任务。2022年度全市实施重点减排项目25个,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四项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任务,主要污染物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积极谋划争取中央和省级环保项目,两个EOD项目入选国家试点。
颁布实施《汉中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城固县、镇巴县获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宁强获“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累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5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3个,创建数量居全省第一。
围绕六五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主题,制作宣传片、短视频作品20余件,开展环保“六进”、“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评选各类宣传活动。用活微信、微博等平台加大宣传力度,累计刊登新闻信息稿件5510篇(次),环境宣传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文/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胡 毅 通讯员 李奕慧 阎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