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沈阳:不拘一格用人才焕发城市新活力
(相关资料图)
沈阳,作为中国东北的重要城市,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近年来,沈阳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举措更是让这座城市焕发出新的活力。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记者从沈阳市委组织部获悉,长期以来,沈阳市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手段,从“人才新政24条”到“人才新政3.0”、再到“兴沈英才计划”,每次出台的人才政策中都将体制机制改革作为重要内容,不断进行探索尝试。
在人才引进中,允许事业单位自主引进45周岁以下、紧缺急需专业、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的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若单位编制和岗位已满,沈阳市设立了人才编制池,专项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符合条件的紧缺急需人才。
在人才评价中,积极向用人主体授权,激发用人主体积极性。沈阳市提出了“同规则、同待遇”原则,对无头衔、无帽子、有能力的人才通过比照本单位、本行业和本领域已认定的高层次人才,参照岗位、薪酬和作用发挥程度等内容进行评审认定,目前,已有123人通过评审认定的方式为相应层次人才。
在人才评价上简政放权,充分信任用人单位、突出市场化原则评价人才,向部分高校、科研院所、部分重点企业、科创平台等用人主体授予人才自主认定权。今年在原有授予220家自主认定单位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范围,目前,全市拥有自主认定单位已达到304家。
用好人才评价的“指挥棒”“风向标”
沈阳市发挥职称评审“指挥棒”“风向标”作用,向产业倾斜、向企业倾斜,更好激励产业人才发挥作用,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把头部企业、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重点医院作为行业标杆、标准和标尺,推动用人单位开展职称自主评审,实行自定标准、自主审卷、自主评审、自主发证。东软集团、禾丰食品等13家单位已经开展职称自主评审,近3000人获得相应层次专业技术职称,有效调动企事业单位选才用才的更大积极性,激发广大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的更大活力。
同时,打破“一年评审一次”的传统做法,采取“随时申报、单独评价、一年多评”的灵活机制,面向中小型科技企业开展职称评审‘直通车’活动,提供‘点对点’人才评价,让企业申报有渠道、让人才发展有通道、让人才评价有实效。新松机器人、三生制药、宏图创展三家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享受职称评审“直通车”服务,296人获得相应层次专业技术职称。
大力推进区域、行业间职业资格和职称互通互认,凡经国家人社部门批准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的职称,与沈阳市评审的职称同等效力。依据国家和省《职业资格和职称对应目录》,认定37类46种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和70种专业技术职称互通互认,可作为申报高一级职称的资历条件。
让人才向往沈阳、扎根沈阳、圆梦沈阳
人才缺失是当前很多城市存在的共性问题。近年来,柔性引才成为不少地区开展人才工作的重要手段。“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不拘一格的用人模式,实现了人才由“刚性使用”向“柔性引进”转变,为沈阳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兴沈英才计划”中提出了建立科学的人才使用机制。对柔性引进人才提出了支持政策,用人单位柔性引进人才享受的奖励政策(不含住房资助等)按服务期限予以兑现,签订项目协议或工作合同、每年在沈工作达到2个月、6个月、9个月以上的,分别按照15%、50%、100%兑现。
沈阳市注重搭建柔性引才的平台载体,通过建设“院士工作站”、“候鸟型”人才工作站等方式促进柔性引才。“候鸟型”人才,顾名思义,人才的居住地、长期工作地在外省市,定期“飞”来本地开展工作。
其中,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院士工作站,近年来与大连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等进行合作,联合院士承担国家计划项目5项,省市重大科技专项3项,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90余项,合作范围覆盖转子动力学、结构力学、先进制造、材料表面处理等多方面,为企业技术发展与战略决策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在沈阳,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潜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无论是在创业创新的道路上,还是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沈阳市都给予了人才充分的支持和关注。这座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开放包容的氛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向往、扎根、圆梦。